2015年9月15日星期二

吴正龙:习近平访美为两国关系注入新动力

  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习近平主席本月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这也是自2013年美国加州庄园会晤、2014年北京瀛台夜话之后,两国元首再一次历史性会晤。
  当前,美国学术界和政策界对华政策大辩论中负面主张比较多,对尼克松以来八任美国总统所推行的接触加遏制对华政策,美国一些学者在反思时普遍流露出“挫败感”。
  这是因为美方原先设定的“接触”政策两个主要目标都落空了:一是认为通过接触加速中国对外开放可以促使中国走向“政治自由化”;二是认为这个政策可以促使中国融入由美国主导的现行国际秩序,成为其“听话”的参与者。
  确实,40多年后的中国与上述两个目标是渐行渐远。美国学术界和政策界要求调整现行对华政策的呼声明显上升,这让人们不得不开始担心中美关系的走向。
  同时,今年中美两国在南海问题、网络问题上也在不断角力,美方不断炒作中国南海吹沙填礁以及所谓中国黑客入侵美国,甚至放言要制裁涉网络间谍行为的中国企业或个人。
  此外,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已拉开帷幕,参选人把攻击中国,甚至发表不利于习近平主席访美的言论,当作赚取眼球的噱头,陡然增加中美关系逼近“临界点”的感觉。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习近平主席访美格外令人注目,无疑将成为中美关系稳定的重要风向标。
  笔者认为不应过分夸大中美两国之间的分歧,而忽视中美双方广泛的共同利益。不论从传统安全角度还是非传统安全角度来看,中美两国都还远未到摊牌的时刻。
  合作依然是中美关系的主线。尽管中美间的一些棘手问题经常占据媒体头条,但是不能一叶障目,中美在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治理、伊核、朝核、防扩散、气候变化、埃博拉疫情、反对恐怖主义等几乎所有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上都保持着紧密合作。全球问题解决需要全球合作解决。美国虽是当今唯一超级大国,但已不能包打天下,而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其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中美建交以来的实践表明,经贸交流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压舱石。中美现在互为对方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今年双边贸易额有望突破了5500亿美元。两国经济高度相互依存,形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局面。两国关系的稳定,经贸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轮美国对华政策大辩论之后,美国虽将继续执行接触加遏制的对华政策,遏制的力度料将上升,中美摩擦将加剧,不过发生重大冲突的可能性并不大。经过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上下得了“战争疲劳症”,厌战避战情绪占主导地位。现在,美国有发动战争的能力,但没有发动战争的“心”。无论是伊拉克、叙利亚,还是乌克兰,美国都力求避免直接军事卷入,即便对“伊斯兰国”空袭也是象征性的,更遑论在南海与中国发生直接大规模冲突。中美关系已日臻成熟,有能力管控分歧。
  中美关系的基本面是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因此,只要双方坚持以合作为引领的双边关系,照顾彼此核心利益,不让分歧干扰两国关系发展,中美关系就不会“失控”,稳定发展就有基础。
  对于习近平主席此次访美,中美双方都高度重视,为访问取得成功双方正在进行积极的筹划,有理由相信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会晤将为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注入新的动力。

习近平访美将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奠定里程碑

  9月下旬,习近平主席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今年2月初,美国国务卿苏珊·赖斯在布鲁金斯学会“高兴地宣布”已邀请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这一消息引起国际轰动,中美两国民众更是对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对美首次国事访问怀有高度期待。
  目前,中美关系可谓值多事之秋。两国在南海问题、网络安全和香港所谓的“民主运动”等诸多问题上相互喊话;加之,美国总统选举大战已经打响,一些政客肆无忌惮地炒作中国议题以拉高选情;一些学者和媒体更是直言“中美即将摊牌”、“中美年底可能发生冲突”。
  但是,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中美关系“不能被问题牵着鼻子走”。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明确两国将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并明确这一中美关系新提法的内涵。此后,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框架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人文交流等对话机制均取得显著成果。可以说,持续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中美关系良性发展。
  习近平主席又指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能停留在概念上”。这表明两国元首已意识到深入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落实相关指导性原则的紧迫性。因此,习近平主席即将开始的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将具有新的里程碑意义。
  首先,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内涵将得到丰富。
  自此概念提出以来,中美不仅取得了“互相延长签证有效期”、“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等诸多成果,在如何深入推进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方面也凝聚了新的共识——如“以建设性的方式管控分歧和敏感问”、“构建中美新型军事关系”等等。此次对美国事访问,习近平主席或将与奥巴马总统一起阐述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新共识与新内涵。
  其次,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机制化建设将得到加强,甚至不排除出现统筹中美关系的实体性机构的可能。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发展不如预期顺利,重要原因在于这一倡议制度化程度低、后劲不足。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中美缺乏专门的高级对话磋商机制以协调和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对此,2013年,戴维?兰普顿就曾主张“建立由现任非常高级别官员领衔、退休高官和知名学者组成的专门工作协调机制”,制定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相关议程,将领导人共识具体落实到到操作层面,并指导各部门开展务实合作。
  再次,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氛围将得到改善。
  美国舆论一直对中国倡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持忧虑态度,不少人认为这是中国在“搞战略忽悠”和“给美国下套”。在美国选情愈加炽热的情况下,这种论调经过政客炒作将可能激化对美国民众对当前中美关系的负面情绪。
  此次访美,习近平主席将在联合国等公开场合发表演说并广泛接触美国社会各界人士,这无疑将使美国人更直观的看到中国人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推进中美关系良性发展的巨大诚意,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打造融洽的合作氛围。
  综上可见,习近平主席即将于下旬开启的美利坚之旅将为中美关系发展起到无法估量的积极作用,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必将成为中美关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美媒:习近平访美之际中国对美投资创历史最高

 美媒:习近平访美之际中国对美投资创历史最高
习近平与奥巴马


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 月下旬将要访问美国之际,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经济增长。美国媒体9 14 日报道称,中国对美国的投资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中国投资遍及美国几乎所有50 个州,涵盖食品生产、房地产、电影院和能源等各个领域。
   
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对美投资2014 年达到95 亿美元,远超过2002 年的3.85 亿美元,也比2010 年的33 亿美元有大幅增长。而荣鼎咨询公司和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今年早些时候发表的一份报告说,美国商务部的数据低估了中国投资数额,2014 年中 ​​​​ 国对美投资可能高达120 亿美元。
    
纽约荣鼎咨询公司报告指出,2015 年上半年,中国对美投资达到创纪录的64 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进入房地产和酒店业。
    
荣鼎公司与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报告显示,自2000 年以来,接受中国资金的公司共雇佣8 万名工人。在最吸引中国投资的州中,加州59 亿美元,居各州之首,其次是德州56 亿美元,北卡罗来纳州36 亿美元,伊利诺伊州40 亿,维吉尼亚州22 亿,堪萨斯州20 亿,纽约州38 亿,麻萨诸塞州20 亿,密西根州和奥克拉荷马州各16 亿。纽约市吸引中国投资22.5 亿,仅次于芝加哥市的30 亿。

习近平访美将夯实中美战略互信

  9月下旬,习近平主席将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并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连日来,美国华人华侨代表在纽约华埠举行欢迎习近平访美座谈会。与会代表认为,习近平主席此次访美将进一步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拓展双边合作、推动中美关系健康发展。
  继2013年美国加州“庄园会晤”以及2014年北京“瀛台夜话”之后,此次习近平主席访美、与奥巴马总统互动,将对两国拓展合作、增进互信和有效管控分歧发挥无可替代的引领作用,推动双方加强“跨越太平洋的合作”。
  经济关系是中美关系的重要基石。目前中美两国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5500亿美元。在全球经济复苏仍然乏力的情况下,中美两国更应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全球经济稳定增长。习近平主席访美就有助于双方拓展经贸、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加快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培育贸易和投资合作新亮点,推动亚太地区和全球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中美关系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夯实两国间的战略互信基础。今年以来,中美两国曾在南海问题上不断角力,前段时间美方甚至还大肆炒作“中国黑客入侵美国”,这桩桩件件都严重影响了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而习近平主席对美国的国事访问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也将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表明中美关系仍处于正常的发展轨道上,并将继续沿着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方向发展。
  其实,尽管中美双方也曾摩擦不断,但两国在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治理、伊核、朝核、气候变化、反对恐怖主义等几乎所有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上却都保持着紧密合作。习近平此次访美就将进一步加强双方在气候变化、世界发展议程、世界卫生安全等地区和国际重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
  历史和现实都明确表明,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更何况从国家经济发展到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复苏,从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到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中美两国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对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繁荣都肩负重要责任,双方合作可以办成惠及两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大事。
  如果双方能够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深入沟通、相向而行,建设性地管控分歧,则中美关系必将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既造福两国又兼济天下,而习主席访美无疑就是个契机。

2015年9月14日星期一

基辛格谈习近平访美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见证了风云变幻、世事变迁的长寿政治家并不少见。但若论与中国的关系密切,前美国国务卿、著名外交家基辛格一定属于其中之一。已经无法统计基辛格有几次到访中国了,据说,已经超过了80次。
作为唯一见过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美国政治家,这位世纪老人如何看待当年的中国呢?美国当地时间10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接受了人民日报北美中心分社记者温宪与李博雅的专访。
以下是采访手记: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纽约的办公室内充满汉字、国画等“中国元素”,走廊内的书架上摆满了有关中国的书籍,有不少是中文书。92岁高龄的基辛格博士依旧思维敏捷、神情专注。在与笔者交谈中,他首先忆起上世纪七十年代与毛泽东主席交往的经历,脸上露出笑靥。

QQ截图20150913223244.jpg
92岁高龄的基辛格博士依旧思维敏捷、神情专注。图为他与本报记者亲切寒暄。

在接受笔者采访的房间内,一面墙上挂着绘有四鹤的中国画,另一面墙上挂着一排奔马的中国画。“您喜欢马么?”笔者问,“南希(基辛格夫人)喜欢马。”基辛格答道。“毛主席对南希非常友好,”基辛格说。他回忆说,因为南希比基辛格身高,毛主席在会见基辛格夫妇时曾笑指“她比你高。”基辛格则答着反问说:“是身体还是智识?”
QQ截图20150913223255.jpg
基辛格在纽约的办公室内充满“中国元素”。图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房间内,一面墙上挂着一排奔马的中国画。

习近平主席即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这必将成为中美两国关系中重大历史事件。近年来与习近平主席有过多次交往的基辛格说,“我与习近平主席有过多次交谈,他是一个很有决断力的人,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我认为他是最杰出的中国领导人之一。
早在今年四月,基辛格就曾指出,在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中美两国领导人都认识到进一步加强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在谈及对于习主席访美的期待时,基辛格说,中美是两个大国。中美两国最重要的是将政策的制定基于两国需要合作,而非对抗的共识之上,并用这个结论去处理一些具体问题,“我很希望双方在一些事务上的合作能有所进展。”他接着补充说,“我与奥巴马总统并不同属一个党派,但我非常支持奥巴马总统与中国合作的努力。”
基辛格说,我对每一位美国总统的对华政策建议都一样,就是坦诚地与中方交流,关注中方的关切,努力解决双边关系中出现的明显问题,这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我对此抱有信心。”他说。
基辛格博士为开创中美关系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并目睹了中美关系充满风风雨雨的发展历程。在谈到如何管控中美关系发展进程中的分歧时,基辛格认为“合作”仍为关键词。他说,中美两国准备开始交往时正值中国经济发展的初期,如果1971年有人给我看如今北京和上海的照片,我会觉得那是天方夜谭,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中国克服了很多经济发展的困难,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当我瞩目今日中国时,我的脑中常常浮现出中国在1971年时的情景。今天,中美面临共同的机遇。如果双方不合作,许多事情就不能做成。一些问题单靠中国或者美国也是无法解决的,例如气候、环境、防核扩散、防止大规模武器扩散和网络安全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双方合作的议题。一些问题,例如网络安全问题,是中美面临的全新问题,在我当年第一次访问中国的时候这些问题还不存在。问题当然会有。“我很希望习主席的访美能够推动双方解决这些问题的进程,通过会谈取得重要成果。”基辛格说。
在美国又进入一个新的大选政治周期时,中国常常成为一个话题。习近平主席即将访美之际,中美关系也成为关注焦点。基辛格告诉笔者,我经常读一些美国对中国崛起的争论。让我们问问自己,事实是什么?事实就是中国还会发展,不管美国接受还是不接受,这是事实。我们应该接受中国与其资源和人口规模等量齐观的发展,有关美国是否能接受中国发展的讨论根本就不应该存在,因为双方除了合作别无选择。
QQ截图20150913223321.jpg
基辛格为人民日报读者题词

基辛格接着说,至于有说法称中美关系到了“临界点”,我想中美若发生冲突,对双方都是不幸,没有哪一方能够承受冲突的代价。在我观察中美关系发展的近五十年中,有关“临界点”的说法就出现过好多次,但事实上我所经历的八任美国总统、五任中国领导人都采取了同样的政策,所以我们必须合作。他建议中美双方领导人通过建立专人或专门小组联系的方式进一步使保持密切沟通。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习近平主席也将赴纽约参加联合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活动。基辛格博士告诉笔者,我对二战有着切身感受。二战中我作为美国士兵被派往欧洲,先是前往英国,后被派去法国、比利时和德国。我的兄弟也在二战中被派往太平洋战场,去过冲绳和韩国。“我们家族有战争的经历。”他说, “所以我的观点一直都是,中美应该合作保持世界和平,特别在亚洲地区,中美应该合作维护和平。”

专访结束后,基辛格欣然为人民日报读者题词:“致人民日报读者:我期待着习主席的访问将为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贡献。亨利.A.基辛格 2015年9月10日”

奥巴马如何看习近平访美?

  已有不少美国精英私下透露,奥巴马内心比中方更希望习近平主席此次访美能获得成功。因为这将是奥巴马卸任总统前与中国领导人相处最长久的一次重要会见,与他的外交遗产密切相关。在许多全球议题上美国对中国的倚重远比上述分歧更紧迫。
奥巴马如何看习近平访美?

美联航的飞机与国航北京出发到美国的航班并没有太多不一样,除了黄皮肤的空姐换了白皮肤的空姨、空叔之外。不过,他们照例会殷勤地用汉语说“你好”,对中国人很热情,也愿意开中国人的玩笑。
  整场飞机是满员,座无虚席。过去10年,我去了数次美国,印象较深刻的感受是,越来越满员,且去美国的航班中,中国人越来越多;回北京的航班中,美国人越来越多。每年两国航班往来均呈两位数的增长,2014年约600万人次,平均每天约1.6万人次,两国之间也有50多趟航班,不满员才怪呢?
  “满员”代表着两国互相交织的嵌入程度。有人揣测,中美有可能冷战!显然这个判断“杞人忧天”的成分更多一些。要有冷战,至少这600万人次肯定不答应。
  不要小瞧这600万,这里大多数是两国的精英层。以这次习主席访美为例,过去几月来,两国数以万计的外交官、智库学者、商人、媒体人、NGO代表到对方国家,或相互沟通、或转递信息、或营造氛围、或协商分歧。很显然,双方都已关注到了舆论中的一些杂音,尤其来自美国,一些美国舆论抱怨中国商业环境、批评中国即将出台《非政府组织法》草案、对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感到焦虑、有的还炒作南海形势等等,都希望向对方解释或沟通一些什么真实的信息。
  一些人对中美关系前景充满担忧。不过,在我看来,这些“低阶次的矛盾”出现恰恰表明中美关系的稳定与进步。相比过去20年来,在两国高层互访或高级别对话之前,美国舆论动辄以中国政治制度和人权说事,渲染中国军力的威胁,或揣摩中国体制的崩溃,当前美国舆论所关注的话题显然更加务实、更加趋于具体事务化。
  这说明,经历了35年的发展,中美关系已逐渐解决了那些战略层面的“高阶次矛盾”。中国舆论反复强调,中国不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愿意做目前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建设者和改革者,中国不排斥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利益存在。而美国官方也多次宣称,美国欢迎中国崛起,不会寻求颠覆中共现政权的行动。这些声明不是随口说说的辞令,而是两国对全球形势与彼此战略关系的慎重考量。
  尽管仍有声音担心,中美关系不能排除像美苏那样兵戎相见、剑拔弩张危机的可能性,但双方的决策层都已充分意识到那种风险的危害性与灾难性。很显然,冷战结束25年后的中美关系,已经呈现了全面走出冷战阴影的曙光。这些重大的积极进展,是当前那些具体事务上的分歧所颠覆不了的。
  中美两国之间近百个各层级的对话机制,都在极力避免冷战可能性的出现,甚至连任何冷战的小苗头都要在第一时间掐灭。国际关系现实主义“零和博弈”的理论假设在中美大局面前,越来越显得失效,相反,5000亿美元级的经贸压舱石、600万人次的年均人员往来、数以万亿美元计的资金流,让以相互依存为主要推导逻辑的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变得很有解释力。
  未来的世界历史学家在描述当下中美关系的诸多矛盾时,或许都会为这个时代的中美决策者点赞。他们要书写的不再是20世纪上半叶两场惨绝人寰世界大战“极端年代”,也不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相互确保摧毁”的呛鼻火药味,而是要刻画两国精英层耐心地、小心翼翼地对一些定时炸弹引线的拆解,对有可能陷入的雷区的清扫。
  两年前,中美两国领导人共同宣称以“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内涵,建设划时代意义的新型大国关系。现在看来,至少前两个词组已经具有了相当厚重的再保证。至于如何相互尊重,如何在一些具体议题上实现相互尊重与合作共赢,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沟通、磨合与协商。
  从这个角度看,一些美国舆论趁机发难,对中国施压,以解决具体议题,本身就是对大国战略互动的歪曲与误判,更是对国事访问的矮化与短视。这些杂音充其量是美国部分人士对中国的“小算盘”,根本阻止不了中美两国有识之士的“大买卖”。

  事实上,已有不少美国精英私下透露,奥巴马内心比中方更希望习近平主席此次访美能获得成功。因为这将是奥巴马卸任总统前与中国领导人相处最长久的一次重要会见,与他的外交遗产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在许多全球议题上,如伊朗、网络安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上,美国对中国的倚重远比上述分歧更紧迫。
  这些天,微信里有一篇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的文章转得很广,标题是《2015年下半年中美会有冲突》。一看就觉得带着“标题党”的成分。两周前,刚与阎教授开过内部会,他的意思是,冷战不可能发生,但摩擦会常有。当然,如果部分媒体把一些具体的“摩擦”也视为“冲突”的话,那“冲突”实在是不足以令人恐慌。

  由此看,中国人对美国应有更大的心理优势和自信心。我们应当坚信过去30多年的对美外交取得的重大进展,坚信当前中美大局的稳固性与广泛性,坚信未来中美两国的发展定能走出“修昔底德陷阱”。这才是中国外交应有的大国心态。

关于中美关系,习近平的十个判断

  9月下旬,习近平即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此次访美,从双边上讲,是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从多边上讲,是习近平第一次走上联合国讲台,因此各界对这次美国之行十分关注。



  “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中美关系多有论述,透过这些经典话语,我们能更好理解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理解两国元首即将展开的又一次“跨越太平洋”历史性会晤。



1、中美存在分歧,但不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时间】
  2014年11月11日

【场合】
  在中南海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晤

【重要论述】
  中美国情各异,历史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阶段不同,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聚同化异,和而不同。两国难免存在一些分歧,但这不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两国政府要起到稳定器作用,妥善处理有关分歧。

2、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

【时间】
  2013年4月13日

【场合】
  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

【重要论述】
  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双方应该致力于在亚太地区实现良性互动,加强在地区和国际问题上的沟通协调,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3、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时间】
  2014年7月9日

【场合】
  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重要论述】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合作可以办成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中美对抗对两国和世界肯定是灾难。

4、加强对话与合作是唯一正确选择

【时间】
  2013年12月4日

【场合】
  同美国副总统拜登举行会谈

【重要论述】
  当今世界并不安宁。中美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人类发展进步方面肩负共同责任,加强对话与合作是两国唯一正确选择。双方要牢牢把握两国关系正确方向不动摇,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积极拓展务实合作,妥善处理敏感问题和分歧,确保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5、不能在根本问题上犯错误

【时间】
  2014年7月9日

【场合】
  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重要论述】
  中美两国如何判断彼此战略意图,将直接影响双方采取什么的政策、发展什么样的关系。不能在这个根本问题上犯错误,否则就会一错皆错。

6、世界稳定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

【时间】
  2013年6月7日

【场合】
  在安纳伯格庄园同奥巴马会晤结束后共同会见记者

【重要论述】
  面对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需求,中美应该也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冲突对抗的新路。
  中美两国合作好了,就可以做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


7、中国梦与美国梦相通

【时间】
  2013年6月7日

【场合】
  在安纳伯格庄园同奥巴马会晤

【重要论述】
  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8、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能停留在概念上

【时间】
  2014年11月11日

【场合】
  在中南海同奥巴马举行会晤

【重要论述】
  现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目标是清楚的,我们不能让它停留在概念上,也不能满足于早期收获,还要继续向前走。
  我们要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以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的精神,不断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


9、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点滴实践和积累

【时间】
  2013年4月24日

【场合】
  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重要论述】
  中美双方要从大处着眼,登高望远,从战略高度认识当今时代形势,始终把握两国关系的正确走势。同时要从小处着手,积微成著。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双方一点一滴的实践和积累。

10、不能被问题牵着鼻子走

【时间】
  2014年7月9日

【场合】
  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发表致辞

【重要论述】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一项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可以照搬,出现一些困难甚至波折不足为怪。有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共同解决问题,而不能被问题牵着鼻子走。